全面实施中国制造 2015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凯发k8国际
您好!欢迎访问博特精工! |
新闻中心
news cener
一、清醒认识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制
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依托。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19.8%,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4年这一比重达到22%。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蚊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记录,发电设备装机中的国产机组达到80%以上,千万吨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铁、核电、通信设备等重点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仍然只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融合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量大质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转型升级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出现了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增长呈现持续下行态势,投资增速降到多年最低点,出口下降态势仍在延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面临倒闭破产的企业增多。
从国内来看,2016 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经济增速实现预期目标,工业品价格由负转正,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但可持续基础仍不牢固,经济发展仍面临增速下降、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问题。制造业中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兴产业成长的制约因素较多。受市场环境偏紧和经营成本较高双重挤压,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亏损面较大,资本“脱实向虚”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产业发展存在的创新能力弱、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品质量总体偏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
从国际来看,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一是新工业革命引发制造业深刻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并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二是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改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在冲击和改变长期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三是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发展先机。比如,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法国颁布“新工业法国”。最近,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更是提出“买美国货、雇美国人”,推动制造业回归,并成立了制造业委员会。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在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要素成本积极承接中低端产业转移,如印度出台“印度制造”战略,力图打造新时期“世界工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已在国际上引起高度警觉,贸易保护主义、国外企业围追堵截等情况普遍存在,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更趋复杂严峻。
面对国际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强调“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指出,“制造业发展与就业、民生密切相关,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创新升级,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打牢实体经济根基”,并对实施“中国制造2025”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为重点,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实体经济振兴,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贡献更大力量。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5年以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遴选并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批复宁波等8个城市和3 个城市群开展试点示范,制定“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开展工业企业质量品牌培育试点示范等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政策体系基本形成。11个专项规划发布实施,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批配套措施,各省(区、市)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或行动纲要,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二是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成立了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一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各地也培育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三是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通过工业强基工程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工程机械关键液压件等实现了工程化、产业化,高端航空坚固件等产品打破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四是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标准体系架构初步建立,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明显加快,一批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初步建成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部分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始复制推广。五是高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arj21支线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c919 大型客机即将首飞,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规模以上制造业高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6842.5亿元,同比增长5.68%;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亮点频现,工业机器人产量7.24 万台,同比增长34.3%;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7 万辆和50.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1.7%和53%。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联合会及其各成员单位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把装备制造业作为2017年制造强国建设任务的主战场
2017年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一年,各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任务将全面铺开,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去年底,国务院召开的“中国制造2025”现场会对2017年制造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总体部署,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夯实工业基础、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石和脊梁,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战场。2017 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智能转型、基础支撑”的发展思路,分步实施,远近结合,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从当前制造业创新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创新中心已成为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实现产学研用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国制造2025》把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摆在五大工程之首,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支持力度,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2016 年6月,我们组织成立了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一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2 家创新中心也进入创建阶段。按照规划目标,2020年要探索建立15个左右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包括若干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创新中心。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培育建设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
提高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重点是依托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题的新路。要着力增加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面向重大需求,组织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要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市场导向,既鼓励突破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又鼓励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突破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注重加强装备制造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在高端装备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充分发挥双创的能动作用,既依靠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实现重大创新,也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铺天盖地的微创新,大力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集众人智、汇创客流,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强大力量。
(二)加快智能转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推行智能制造首先得有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有效沟通和交互协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联合财政部启动了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推动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2015、2016两年共支持226个项目,总投资343亿元。同时,联合国标委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制定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支持了87项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项目,完成7 项国家标准项目立项。
为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我们从2015年开始,着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两年来共组织109个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9%,能源利用率提高11.3%,运营成本降低19.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8%,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3%,大大加快了各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去年底,我们还制定印发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统筹对智能制造进行支持。今年,我们还将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项,在流程制造、离散型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遴选9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制修订50个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并探索在产业特色鲜明、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持续推进智能转型,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三)突出高端引领,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要重点突破一批高端装备短板。生产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要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短板装备专项攻关等,下决心攻克一批长期依赖进口以及战略产业亟需的装备,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要着力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生产出的装备实现市场应用,才是产业成功的标志,高端装备尤为需要政策推动,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2016 年,我们通过对170项参保补贴项目的保费支持,以较少资金撬动了超过340亿元的项目金额,今后还将继续做好用好这一政策,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应用。要加快服务化发展。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系统集成等服务型制造往往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要结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大趋势,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产业迈上中高端。要强化高端品牌及质量建设。发展高端装备,重点是要保障质量,提升品牌,形成发展新名片。我们已联合国标委出台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目前正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工作。
同时,还要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对不同类型产业采取不同的扶持策略。追赶型产业,如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重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领先型产业,如高铁、电力装备等,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弯道超车型产业,如民用无人机、智能终端等,应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鼓励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型产业,如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海洋开发平台、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等,投资强度大、投入风险高、回收周期长,市场主体进入的意愿偏低,需政府集中资源给予一定扶持、优先发展。
(四)强化基础支撑,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基础、缩小差距是核心任务,这也是提高装备制造业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抓手,就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促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积累。2016年,我们重点支持了84个示范项目,确定了19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今后,除了强化基础支撑能力,还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等,依托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着力提高总体设计能力、集成制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带动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此外,人才基础、良好环境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我们将同有关部门一道,在国家制造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统一部署下,不断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努力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同时深化改革、广开思路,最大限度地激发装备制造业的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度关注制造业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在继续加大,稳增长任务十分艰巨。从装备制造业来看,2016年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有喜有忧,投资增速、订货形势、外贸进出口等指标的表现并不乐观。2017年,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难以明显改善,装备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一)关于汽车优惠政策退坡
2016年,汽车行业对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29%,拉动装备工业增长5.05个百分点,拉动整个制造业增长1个百分点。汽车行业之所以成为2016年装备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得益于1.6升排量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5%)征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从今年开始,购置税政策将逐步退坡,目前已按7.5%征收,2018年将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随着优惠政策的减弱,汽车工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往年的经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此,我们要加强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汽车工业平稳增长。
(二)关于煤电化解产能和光伏补贴政策减弱
2016年,电工电器行业对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47%,拉动装备工业增长2.35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光纤产品、火力发电设备增长较快,也是保证装备工业稳增长的重要动力。今年,由于对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有较大削减,光伏行业可能会明显降温。同时,按照国务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有关部署,今年将加大煤电去产能工作力度,拟淘汰、停缓建一批装机规模,这也必然对发电设备今年的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需要提前谋划,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三)关于海洋工程装备供需矛盾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急转直下,新签订单连续大幅下跌,已建成和在建产品大面积延期或撤单。2015、2016连续两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成交合同金额大幅下跌。作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骨干力量、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白名单的7家企业,截至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各类海洋工程平台、海工船,75%以上(按合同金额计)出现延期或撤单。船东延期或撤单,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现金流紧张,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仍在50美元附近低位徘徊,预计形势仍不乐观,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企业当前实际困难,在扩内需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四)关于新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近年来,新技术新业务方兴未艾,各地发展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热情高涨,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高端产品低端化隐忧显现。以机器人产业为例,目前已有28个省(区、市)将机器人做为重点行业发展,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18个省(区、市)出台了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的支持政策,证券市场已有四十余家非机械行业企业涉足机器人。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已建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还有大量园区在筹备中。但机器人行业“小、散、弱”问题仍然突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2016年底,我部已制定并发布《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机器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但从目前形势看,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指导地方政府及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差异化发展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五)关于国产数控系统换脑升级工程
根据中央的决策,针对目前军工领域“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急迫需求,在04专项中设立“换脑工程”项目,优先支持与“换脑工程”相关的共性技术、试验检测、应用示范等工作,重点围绕国防军工领域关键零部件加工,形成整体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实现国产数控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并将国产数控系统的应用辐射至汽车、电子等领域。换脑工程的实施,将提升国防军工领域急需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带动以机床工具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补短板”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换脑工程”和正在论证的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等就是补齐装备制造业发展短板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装备制造业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必须抓紧抓好。